会员服务| 客服热线:0527-83091818

以林为主,多方面谋求最佳生态效益

   2017-11-22 中国花卉报825
核心提示:林地是由乔木、灌木、地被及藤木等多种植物为生境构成的有机复合体。城市园林树木景观建植应以地带性分布的林地为主体,采取具有兼容性的乔、灌、地被结合的立体复层模式,构建生态效益领先、视觉景观优美的林地体系,发挥植物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
林地是由乔木、灌木、地被及藤木等多种植物为生境构成的有机复合体。城市园林树木景观建植应以地带性分布的林地为主体,采取具有兼容性的乔、灌、地被结合的立体复层模式,构建生态效益领先、视觉景观优美的林地体系,发挥植物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城郊的林地绿化对城市生态意义重大

做好水体保护能稳定城市绿地

利用城市原生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城市林地建设,重点在城市周围建设以人工林为主的生态风景林,在城郊间建设以防护为主的生态隔离林带;同时发展以花木为主的绿化产业,开拓发展以采摘、休闲为主的观光林业,建成以林木为主体的总量适宜、分布合理、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的林地生态网络体系。
  特别是环网结构的林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好,能够把自然景观资源作为城市大环境绿化的基质,加强自然或近自然的大面积片林及城市范围内河流、公路、铁路等沿线的绿色生态廊道和防护林体系,使城市内外的林地斑块与绿地基质有机结合,使园林树木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良好的可达性,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
 
利用城市林地突出功能格局的分区特征

城市林地对于光、热、气、水、土等生态环境因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基础功能,也是反映城市文化品位的窗口。
  我国城市的园林部门每年都花费很大代价新建林地,但由于城市扩展加剧、人口骤增,使得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指标率与国外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此外,有限的公共绿地在城市中的均衡分布欠缺、功能分区亦不合理,不利于林地效益的充分发挥。
  因此,园林树木建植要以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规划为依据,发挥城市林地对建筑用地的连接作用,使城市借助于林地和以林木为主体的绿色斑块的合理建植,使城市功能分区的特征更为显著,消除或减轻城市不断扩张所产生的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等负面环境影响。
  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我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及“绿网”,能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绿地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而小型绿地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应通过廊道连接使绿地斑块分布均匀化、立体化,构成“公园—小游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的绿地斑块层次结构。
  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斑块有利于提高景观异质性,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种群调节创造便利条件。
 
延伸城市林地建设城乡贯通的一体系统

长期以来,许多城市的绿地规划只注重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将市内公园绿地作为刻意求作的对象,而忽视了城郊林地绿化,未能按“基质—廊道—斑块”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林地生态网络系统。因此,对城市林地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进行定位,明确城郊林地为城市生态环境提供服务的主体功能,统筹好城区绿地与郊区林地的生态建设一体化。
  城市林地建设总体框架要与农村林地建设的规划发展相结合,以提高城乡林地建设的配套性和互补性:加强城市林地内部各组分之间的生态连接,有效融解城市边缘现象,实现城乡林地一体化,实现城区、近郊、远郊协调建植的绿色生态圈,形成河流及道路林网、林地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城区公园等多种绿地相结合的城郊一体系统,提高城市林地建设的整体生态效益。
  景观生态学指出,环网结构的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使绿地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良好的可达性。其能够把自然景观资源作为城市大环境绿化的基质,加强对森林公园、自然风景林、郊野山林、苗圃、果园及城郊农业用地等的改造和利用,有机结合城郊之间的绿地斑块、基质,成为环绕城区的、连续的绿色生态景观网络。
 
稳定城市林地结合水体保护的功能改善

林地是“城市之肺”,而河流、湖泊等湿地则是“城市之肾”。河流、湖泊、池塘等水体对改善城市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尽可能使这些区域水系相通、河岸植被相连,并保护沿河自然湿地、控制污染排放。
  护堤固岸、美化环境应尽量避免采用简单的建筑垂直堤岸来约束河道的做法,建设以林木为主的近自然河道植被带。林地建设要与城市水体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发挥林地净化地表径流、吸收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功能,保护水质;另一方面,利用水体改善树木生长环境,促进林地更为强大的生态功能形成,实现将优美的生态景观和显著的环境效益统一的目标。
  林地和水体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两个主要环节。林网化—水网化的林地建设理念,就是要建立能最大限度改善城市环境的统一体。依水建林、林水相连,以林涵水、林水相依,使林地与各种级别的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连为一体。建立以核心林地为生态环境基地,以贯通性主干廊道为生态环境连接,以组成类型多样、功能效益完备的林网为生态环境脉络,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环境的林水一体化生态系统。
  林地要发挥调节城市水文循环系统的功能,提高林地对水分的吸收、储存和渗透功能,补充城市地下水。林地建设要确保人工辅助林形成腐叶层,实现叶落归根,确保渗水和保水、达宜人居住标准。
 
城市生态效益要以林地群落为主体

中国人均土地资源相对稀缺,林地建设要以空间上的多层次建植来实现植被的多功能发挥,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对生态林地的多种需求。
  林地建设要与园林绿地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多种功能相互补充、多态林地紧密相连的保障体系,提高人均林地面积的有效功能。林地不能单纯从资源或类型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一种包含众多人文景观在内、受多种因素干扰的新型林地生态系统,其环境服务功能是第一位的。因此,要尊重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借鉴地带性自然林地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建设以群落建群种为主的林地模式。
  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主体的林地,林地不应局限于视觉的欣赏对象,而应成为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核心。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如统计学上大片草坪的绿地率很高,但并不见得比大乔木配硬质铺装的绿化形式更符合城市人居的需要;而能大幅增加城市降温除污减噪效果的立体三维绿量,却又不能纳入城市绿地的统计中。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更要提高绿地的叶面积指数。占林地总面积比例较大的公园、居住区绿地、街头绿地等在提高环境质量上作用明显,但也不能忽视苗圃、果园等经济林地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健康林地的匮乏将使城市绿地建设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利用原生植被提升城市的生态价值

城市绿地系统是以人工为主并与自然结合的特殊生态系统,应保护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栖息地以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物种多样性,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
  随着城市范围不断扩大,林地建设涉及的土地范围越来越多。新建城市和城乡结合部的城市化过渡地带,在进行林地布局时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充分利用原有的林地植被、古老的林木和原生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资源。
  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广东中山市的岐江公园都是较好的范例。原有林地和湿地、水系等自然地形地貌是丰富的景观要素,可形成异质性的绿色空间景观。通过合理设计使之成为城市林地的组成部份,使其生态、文化和历史价值充分表达出来,在整体构架上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景观,并具有更深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有机整合城市林地与其他绿地生态体系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合理生态配置,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补漏和修饰。完善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在实施生态绿化建设中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植被和地形地貌,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
  园林绿地在城市生态建设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应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环境质量要求搞好系统规划设计,提出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同时,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林网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
  在城市生态绿化工作中,应注意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作者单位系扬州市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处、扬州大学风景园林研究所)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园林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园林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