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服务| 客服热线:0527-83091818

2017园林植物有害生物消长新动向—病害篇V 植物病害防控路径对策

   2017-07-04 花卉报1313
核心提示:园林植物病害特性决定了其防控路径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四特性:(1)植物病害防控的局限性:植株的全部侵染性病害及部分非侵染性病害发病具有不可逆性,复原几无可能。换言之,植株的细胞、组织、器官等部位受损后都不可能经过治疗得以原貌原样地复原;任何植病最理想的防治效果
园林植物病害特性决定了其防控路径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四特性”:(1)植物病害防控的局限性:植株的全部侵染性病害及部分非侵染性病害发病具有不可逆性,“复原”几无可能。换言之,植株的细胞、组织、器官等部位受损后都不可能经过治疗得以原貌原样地“复原”;任何植病最理想的防治效果,也只能是抑止病组织扩大,阻隔和防范病情扩散和蔓延。
  (2)植物病害防控的前置性:在植病领域,“预防为主”的内涵实质是治“早”、治“少”、“治未病”,重在“治未病”。任何植物的任何病害,只有切切实实重视和实施“治未病”,才能真正掌握植病防控的主动权。“治末病”的内涵包括无病防病、有病早治、病后防复(发)3个层面。
  (3)植物病害防控的综合性:由于植株染病往往是多因素叠加,因此,有效防控植物发病也必须注意相对应的多举措组合。
  (4)植物病害防控的时效性:防控植物病害要注意“三时”(施药时间、发病时期、侵染时段)的适时性;“四准”(方法要准、药物要准、浓度要准、剂量要准)的针对性;多“疗程”(按用药时期间隔要求重复2-3次的治疗程序)的连续性。
  病害与虫害防控路径是不同的,如病害可以强调“治未病”,虫害完全不需要也不可能考虑“治未虫”。无病应该防病,若无虫防虫则是很不科学的。虽然都要求治“早”和“小(少)”,但治虫是有形则动的“早”和“小”,治病是无形必动的“早”和“少”。虽然都强调“预防为主”,虫害是“预”在将要发生和初发生;病害是“预”在尚未发生的侵染期和可能发生的环境载体和具备适病条件的地域平台。
  2.植物病害防控技术对策应该切实遵循“六要领”。
  (1)治病先治“虫”:各种病毒病、花叶病、煤污病、松材线虫病等,都是以某些昆虫(如蚜虫、蚧虫、蝽象、粉虱、叶蝉、松褐天牛等)为媒介,这类害虫必先除之控之,而后方能有效防病治病控病。
  (2)治病先治“土”:各种枯萎病、根癌病、立枯病、猝倒病、根腐病、疫病、菌核病、根结线虫病、灰霉病等的病原以土为匿身之地,以土为侵染之源;即使是非侵染性病害,也有许多“病”源自植物生境土壤之“胁迫”、“污染”、“缺素”、“贫瘠”、“水不适”,故植物生境的基土必先保持“营养”、“通透”、“无毒”、“适墒”,温度湿度适宜,营养面积充裕,才能有效防病治病控病。
  (3)治病先治“衰”:各种弱寄生性的腐烂病、烂皮病、溃疡病等有两个特点,一是病原物长期且普遍存在于植物体上,不论病害“发生”与否,“危害”与否,病原物早已附着在植物体上,故病原具前置性和普遍性;二是病原的发育(侵染过程)是伺“机”而行,具有较强的机会性,通常情况下先有弱势--极弱势植株,尔后才有诸病寄生,进而更大程度上摧残植株的生长势,这就以恶性循环的形式构成了“病”对植物的“危害”。
  (4)治病先治“种”(zhǒng)(苗):各种先天性、遗传性植病皆因“种(zhǒng)苗”引起,种苗检验缺失,检疫流于形式,导致种苗携病进城,种苗带病入土。人们对这种状况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已成为当前各地绿化的基础性隐患之一。
  (5)治病先治栽(设计与施工):一切化感性、窒息性、先源性、携带性植病皆因栽“种”(zhòng)而产生。目前,许多绿地建设实际上都是不同程度的“带病工程”。种植流程的粗疏,种植全程监理缺失已成为各地绿化另一基础性隐患。
  (6)治病先治“管”:管护不是防控植病的唯一手段,但是,科学合理的抚育养护和管理是将植病“发生”控制在最小范围,“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的最终手段。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园林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园林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