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知道一粒沙子变成一颗莹白圆润的珍珠要承受多少的痛苦,也正因为它承受住了挫折,最终变成一颗美丽的珍珠。许多人下岗后一蹶不振,而有一些人却不因此抱怨,而是为了家人,主动走出去寻找创业机会,开始全新的生活。
库尔勒市萨依巴格街道辰兴社区,有一位叫刘元惠的女士,2004年从州棉纺厂下岗后,便一直找寻新的事业,最终选择了卖花为生。家里成了鲜花仓库。刘元惠的家中。一进门,只见客厅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儿,满眼全是绿色,偶尔有几抹红映入眼帘,空气中还弥漫着植物的芳香。走路几乎无处插脚:仙人球、君子兰、发财树、麒麟、紫蝴蝶、一寸心、观音莲……
四处兼职、勉强度日
据刘元惠介绍,她自92年便一直在州棉纺厂工作, 2004年厂子破产了,她也下了岗。一下子没了经济来源,一家人只能依靠丈夫在印刷厂的微薄工资勉强度日。在家待了一阵子,她便闲不住了,出来四处找工作,起先做着各种兼职:从9月至次年1月做棉花检验员,在丈夫单位当过印刷工,在超市打过零工……
刘元惠说,从04年起,一直到08年开始卖花之前,她都在给别人打零工,06年还闲了整整一年。兼职的生活让她的收入一直很不稳定,因此只能另寻出路。
砂砾变珍珠,艰辛创业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刘元惠萌生了卖花的念头。2008年夏天,她看到有许多人在农二师文化中心卖花,同他们交流后,那些卖花的人劝她也加入其中,她觉得不错,便回家同爱养花的丈夫商量。在丈夫的支持下,开始摸索着卖花之道。刘元惠说,我们家也养过花,也懂得一些常识,但是相比那些专业养花的,就差远了。从花卉知识,到养花的技巧,再到进货的门路,都得一样样学。她说:“起初,我都是向那些卖花的讨教,时间长了就熟悉了不少。”
她刚开始在瑞丰商场后面搭棚卖花,后来因为承受不起高昂的租金,便到农二师医院附近临时设点卖。为了节约成本,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店铺,只是用三轮车推着,成了流动商贩。卖花期间,她邀朋友一起卖花,一段时间以后,两个朋友相继转行,刘元惠仍然坚持做这一行,今年已经是她卖花的第五个年头了。
免费送货,顾客盈门
刘元惠的花一般一盆二十几元,相比其他卖家,因为她没有租金成本,能便宜上好几块钱。刘元惠说:“我们一盆花赚不了几块钱,有时看到一些妇女或者老人买了花不方便带走,我丈夫就会免费骑三轮车给他们送到家。”据说,有人从开发区打电话来定花,她丈夫也会免费送货上门;买几盆送,买一盆也送,毫无怨言。现在饭馆送餐还加收两元费用呢,送花居然还能免费送那么远。刘元惠只是笑笑,说道:“都是为了拉回头客,现在老顾客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
生活如清茶,初尝苦涩,回味甘甜
刘元惠一家的生活条件较差,老公是印刷厂的员工,一个月不到2000元的工资,自己卖花的收入也不多。“九几年的时候一年只能给远在重庆的父母寄去400元钱,现在寄回家里的钱,最多的一次也只有2000元。儿子现在读初三了,倒挺懂事的。平时在学校住校,一到周末就来帮我。除去家里的日常开销,也没有什么闲钱了,我一般都不怎么买肉吃,婆婆人非常好,每月的退休金都用来补贴家用,还时常买肉回来给我们改善伙食。”日子虽然清贫一些,但她觉得很幸福。
被邀为“家庭植物医生”
辰兴社区劳动保障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的回头客特别多,有的人还慕名前来买她的花。他们一家人都非常好,诚信、老实,我们打算邀请她做社区的“家庭植物医生”,有许多家庭都在养花,但一般都不能很好地了解花,出现问题不能科学解决,所以社区想邀请她为辖区内养花的居民答疑解惑。”刘元惠也欣然接受这个“任务”,表示一定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大家。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说的就是刘元惠这样的实在人,愿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