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冷的不止是苗木市场,寒流正在花卉行业蔓延,不少商家感叹“花卉暴利时代已经远去”。花卉第一拍、全国最早的鲜花超市、被誉为广州阿姆斯特丹的希望的广州花博园,是见证着广州乃至全国花卉行业辉煌之地。11月,是传统鲜花准备迎接圣诞大单的时刻,这里却异常平静。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这个花卉行业的圣地—广州花卉博览园,马路上车流如鲫的情况不见了,只有稀稀落落的几辆车停靠在花卉档口门前。曾经举办广州花卉第一拍的展览中心,如今已经大门紧闭,旁边贴着一个大大的“招租处”。而这个招租处也是大门紧锁,锁头上还有点锈迹。
清场清货、花场等待转租、花场变金鱼场、花场变物流点、变仓库………记者漫步在广州花卉博览园,沿着主干道,这些广告不时出现。早几年前,这里是一铺难求的商业旺地,当时,花卉行业蒸蒸日上,芳村也曾经被媒体称为广州的阿姆斯特丹,而重要载体就是广州花卉博览园。
冲击最大的并不是一般花场转手,而是做了十多年的“老花场主”的结业。就像老字号结业一样,广州花卉博览园“老花场”的结业,给还在坚持的花商、花农们泼了头冷水。一个花商告诉记者,当年做得很大的两个场,都结业了,其中,一个改为物流仓库。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供求关系变化,花卉企业走进寒冬?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花农、花商。
“我们政府、国有企业为主导的三公消费占了营业额的五成!”刘小姐(化名)经营花场多年,政府、国有企业等三公经费多年来是我们经营主要收入,营业额占了五成。无论是平时政府、国有企业开会、日常装点气氛的租赁苗木,还是元旦、国庆、春节等节庆摆花,特别是过年的送礼。一盘高档的大花蕙兰、蝴蝶兰等高档花卉,曾经是各部门送礼的必需品。如今,这些“必需品”全部都“不需要”了。
“在品种上,过去越大越靓是追求品,如今,2000元以上金钱树、蝴蝶兰等大花基本没人要,几百元的花还勉强凑合着。”
业内人士分析,在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摆花量减少等新动向,用降价来吸引普通市民消费是必然趋势。“现在一盘花,能够赚个10%到20%就已经很不错了,以前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