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早一批开展构树研究和产业攻坚的科研人员,中国林科院林研所研究员许新桥、邓华平等最近撰写完成了《构树(饲用型)产业发展100问》。当前,苗木产业正面临结构转型,兼具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构树能否作为苗木企业调整的一个选择项,就此记者专程来到中国林科院,拜访了邓华平,并就业界所关心的构树产业发展和扶贫工作的开展对其进行了专访。
记者:构树到底具有哪些特点而受到如此关注,成为种植业领域唯一被写进扶贫政策指导文件的植物树种?
邓华平:构树是桑科构树属落叶乔木或灌木,是一个十分普通的树种,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无非是看准了构树本身具有鲜明的特性和独特的作用,具备能够承载更多人希望和孕育更大产业的潜质。
就其生物学特性而言,构树不仅生长快、生物量大,而且萌蘖性强、耐刈割,单位面积的产量高,2年生构树通常每年每亩可生产构树枝叶鲜重10吨左右。构树还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可行种子、根、茎等多种繁殖方式,其根系发达,当主根受损或根桩挖出后,侧根会重新长出新苗,代替旧苗继续生长,这为苗木生长后期的更新复壮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另外,构树株型上有乔木状或灌木状可供选择,功能上有观赏、绿化、药用、造纸和饲用等,在生产上可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株型或品种。
就其生态学特性而言,构树适应性强,生态幅度宽,虽是阳性树种,但具有一定的耐阴性。在石漠化地区、裸露的山地或在煤矸石治理方面,构树可用做先锋树种先行栽植,为其他树种的进入创造好的生境。在林下经济、光伏发电等有物体遮挡情况下,构性的耐阴性发挥了作用,使其也能正常生长,可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
作为一种新型的木本饲料树种,构树采用全株利用,一年数次刈割,使得偶尔带有病虫的枝条及时清除场外,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可避免农药的过量使用,使生态养殖成为易于实现的事情。由于构树枝叶蛋白质含量高,钙、铁、硒等元素丰富且均衡,适口性好,畜禽均喜食,因而基本实现了饲养对象全覆盖。另外,构树饲料形式多种多样,青饲料、青贮饲料、发酵料、颗粒料,既可就地使用,也可存放或远销。
构树产业的产业链长,从种植到饲料加工再到养殖,它的长度和宽度足够大,具有成为特定区域形成主导产业的体量,是一个能够承载更多人希望,拉动当地企业和经济向前发展的大产业。
记者:据我了解构树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起伏式发展,究其原因在哪里?
邓华平:近一二十年构树产业的发展是起伏式的,能向前发展是因为构树具备一定的价值,值得开发,人们看好它;而停滞是因为当时人们对它的了解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无论开发思路还是技术储备都不足于维系构树产业长期平稳和持续的发展。归纳起来,这些不足主要涉及两个因素:
一是目标锁定有偏差:构树全身是宝,可利用的植物器官或功能很多,但具体利用构树哪些器官或功能进行产业开发是大有讲究的。因为选择利用构树不同的植物器官或功能,就有与之相对应的消费体量或市场空间,从小众市场到大众市场,市场定位不准确,就难有好的结果和胜算。以前人们尝试过构树制茶、高档纸张生产,但均因市场空间小难以为继。如果选择构树作为饲料的原料,市场空间就大得很多,市场的前景也光明很多,构树产业就能成为一件值得大作特作的事业。
二是构树局部利用和整株利用。很长一个时期,构树饲料的利用都是针对叶片的,但仅利用叶片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植物可供利用的部分太少,生物量上不去,缺少产品价值的支撑;二是只能人工采收,人工成本高;三是不利于机械化的实施,不利于集约化生产,规模效益体现不出来,不足于支撑整个产业的兴起;四是植物更新能力减弱,发枝力发芽力出现早衰现象;五是病虫害严重,肥水管理操作难度大。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之前开发构树饲料的企业倒闭。
构树产业的再次兴起不是偶然的,是木本饲料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虽然期间遭遇低潮,但仍有人坚守构树产业这块阵地,并从失败教训中找到全株利用开发饲料的新路,使得我们现在对构树和构树产业的认识更加清晰起来,在迈向成功的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和通畅。
记者:构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加以解决?
邓华平:构树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在发展中的确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首先全国还没有一家企业在构树全产业链上做得十分完整和成功的,龙头示范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其次还没有建立起十分成熟的构树产业技术体系,一些基础性的东西需要进行澄清、梳理和规范,用试验数据和事实说话;还有就是重育苗重种植、轻加工轻养殖的局面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改观,种植企业还在代行本应由饲料加工企业和养殖企业的事情,饲料加工企业和养殖企业还在观望,并未强势进入;然后就是构树产业的圈子过于狭小,自我发展的动能不足,迫切需要资金、人才和技术的投入,加快产业推进的步伐;最后构树产业的宣传和造势不够,人们缺乏对构树产业的进展和意义的了解。
问题的解决无外乎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构树适于发展的地区,培育有实力、有社会担当、有长远发展规划的经营主体,数量可由少至多,规模可由小到大打造高标准的构树生产基地、构树饲料加工和养殖基地,客观真实地展现构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二是搞好构树项目与金融资本、企业主体和社会组织的对接,引入构树产业的发展资金或社会资本,增强产业发展的动能,加快产业发展的步伐。三是重视构树产业末端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与养殖大户和企业达成一定的共识,解决构树饲料的消化问题。四是整合科技资源,组建由专家、企业家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建设产业技术联盟,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发展机制。着力突破良种培育、优质丰产栽培机械采收、饲料加工处理和构树无抗养殖等关键技术,有效解决各地出现有代表性的技术问题或难题。五是大力宣传构树产业对扶贫富民、保障民生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构树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深度报道构树产业链的新进展新成就,广泛介绍各地发展构树的好经验好做法,促进构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近年来构树产业发展中主要突破点或显著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邓华平:首先是构树全株利用已深入人心。全株利用概念的形成是构树利用价值的提升,是在构树生产和实践中感悟出来的。构树全株利用最早见于浙江一带的养殖户。全株利用从某种意义讲,突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开拓了构树利用的有效途径。但是全株利用不是植物地上部分全部利用这么简单,而是要考虑株高、植物的幼嫩程度、营养成分含量生物量等多种因素,达到单位面积有产量,单位产量有质量这才是全株利用的本质。
再就是机械化采收获突破。大规模的构树产业化,离不开机械化,因而构树全株采收的机械化一开始就得到人们的重视。但那时沿用的是以生产纤维材为目的构树栽培模式,即稀植大冠模式,由于枝条粗壮,木质化程度高,机械采收效果不理想,机械采收一时进入停滞阶段。后来人们转变了思路,通过对栽种模式进行调整,由原来的稀植大冠模式转变为“矮密早”模式,加大栽植密度,提高刈割次数,增加植株发数量,使枝条的粗度和硬度降低,同时兼顾了植株的蛋白含量,才为机械化采收铺平了道路,价格相对低廉的采收机械才有了用武之地。
记者:构树产业扶贫工程中,各级政府对相关企业或团体有哪些扶持政策?
邓华平: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将构树扶贫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并在山西、吉林、安徽、宁夏等11个省(区、市)先行试点。以山西为例,计划利用5年时间打造7个构树扶贫工作基地,总面积7.2万亩,计划总投资额2.2亿元。构树扶持一般由分为种苗补贴、土地流转、涉及贫困户的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扶持程序一般是先实施,后补贴,只有全面验收合格后才能兑现补贴。
至于国家惠农政策可分为三大类:优惠政策、补贴类政策、专项扶持类政策。优惠政策是涉农企业或者合作社可以享有的税收减免、用水用电等其他优惠政策;补贴类政策是国家给予农业企业或合作社贷款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种粮补贴及其他农资综合补贴等;专项扶持类政策是国家为扶持某些产业拿出的专项资金,扶持资金力度大,覆盖范围相对较小,需要在项目通知后申报争取。
拿到农业补贴的办法是查条文、筛信息。及时关注科技、发改、财政、农业、商务、林业、供销总社、水利、工信九大部委及其相关省、市部门网站的农业补贴信息。了解关键技术、合作社自身建设、配套服务设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府补贴,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筛选出适合自身的补贴信息,从而向对口部门申报相关的农业补贴。为了最大限度上拿到农业补贴,申报材料应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带动性。

育苗情况

构树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