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右玉县马头山上,记者见到了山的主人李云生。2000年,李云生开始在马头山种树,如今马头山变成了花果山。
“40多年前,俺们觉得没有风沙就是过上了小康生活,而现在我们不愁吃穿,冬暖夏凉,幸福指数得到了更大的提高。”老李说。
树多了,环境好了,李云生的想法也多了。
他在山上搞起了多种养殖和经营,每年有几十万元的收入。“我还计划搞生态旅游,让更多人感受马头山的绿。”李云生笑着说。
清晨,在岚县王狮乡沙棘良种繁育大棚内,正在除草的蛤蟆神村脱贫户王明珍说:“我和老伴儿都在别样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从事沙棘苗的抚育、栽植、浇水、拔草、喷药等工作,去年收入了3.5万元左右。”
岚县,吕梁山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该县抓住大规模生态建设的时机,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参与造林绿化、营林管护,实现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的有机结合。
岚县共有102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覆盖12个乡镇121个村,涉及1751户贫困户、5155名贫困人口。岚县林业局局长王志平说,近年来,县里的林业建设工程全部交给了合作社组织实施,贫困户每年增收达到近万元。
临汾市大宁县的生态管护员吴铁锤告诉记者:“我们每天都要骑摩托车巡护,并做好巡护笔记,只要发现有砍树、放牧、放火等情况都要及时制止,确保树木安全,这样才能对得起我这每年一万元的管护费。”
为了造好林、管好林,大宁县林业局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在县国营林场增设了7个管护站,公开招聘450名贫困人口作为生态护林员,不仅保住了森林,也为常年居住在大山里的贫困群众带来了脱贫希望。
“大宁县探索出8条有效途径。‘购买式’造林,把群众造林的过程变成增收的渠道;资产化管护,把群众护绿的过程变成增收的途径;设立脱贫攻坚生态效益补偿专项基金,从2017年开始,每年每亩地补偿5元;碳汇交易,把森林固碳释氧的功能变成百姓增收的途径;林业资产性收益,把林地以及每亩800元的造林投资合并入股到农户企业中,搞经济林和生态林,获得长效收益;森林市场,让百姓自己有林子,将来可交易、可流转;创建园艺大宁,把种质资源变成百姓增收的生态产品;创建有机大宁,把生态优势转变成百姓健康和幸福的金山银山。”大宁县委书记王金龙说。
如今的大宁,因绿色而变,因绿色而兴。
山西,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省份,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两个在山西,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太行山及北部高寒冷凉山区,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互交织。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西联动实施造林绿化务工、退耕还林奖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增效、林产业增收等五大项目,58个贫困县组建合作社3378个,吸纳贫困社员7万余人,累计完成造林820.8万亩,13.7万贫困社员获取造林劳务收入11.25亿元;聘用3.08万名贫困护林员,其中生态护林员1.75万名、工程聘用护林员1.33万名,人均管护收益达到7000元;发展经济林251万亩,建设示范园150处,完成经济林提质增效150万亩,亩均增产30%,涉及贫困户14.1万户,惠及贫困人口35.3万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36.5万亩,涉及16.6万户46万贫困人口,兑现资金10.4亿元,户均增收6000多元。
绿水青山守住,致富希望来临。2018年,山西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2.79%。生态扶贫连续3年每年惠及52万贫困人口,增收10亿多元。